覺得自己買不起房子,所以感覺窮了。
好幾年沒有調整薪水,所以感覺窮了。
眼看著物價越來越高,真的感覺窮了。
但是,能說著這樣的話的自己,其實還有一份薪水,每天還能去上班,手頭也還有點積蓄,如果有一天自己連穩定的工作都沒了,進而導致失去居住的住所、健康,甚至連申請社會救助都無法通過,那自己會不會覺得人生因此沒有希望,而產生了拋開一切的念頭呢?
和自己父母那個年代相比,爸媽努力點就能攢下一點錢,不僅買了房子還能把三個小孩養大,而現在的自己單身又沒房子,卻也對未來感到非常惶恐,會擔心沒有足夠的積蓄在未來讓自己安心的過生活。看看常常被當作前車之鑑的日本,這個被原子彈轟炸過又同時在20世紀後半創造了驚人的經濟奇蹟的國家,不僅人口步上了老年化,同時也開始面對「貧困」的社會現象。貧窮不是一種特殊現象,富有的人也可能一夕之間財產化為烏有而成為窮人,但是這裡所指的「貧困」,是指一種越來越在社會中蔓延的現象,而溜滑梯的社會則是指一旦人們開始走向貧困,就幾乎沒有翻身的可能,只是不斷的掉落到谷底深淵。
這本書沒有在博客來的暢銷書架上,只是靜靜的躺在誠品書店的一角,我買回來後也有一段時間了,雖然說的是2008年時代的日本,不知道和現在有多大差異,但是社會問題始終不曾消失過,甚至在貧富反差更大的中國大陸也開始面臨蝸居等現象。雖然已經好久沒去日本,但是過去遊歷日本的經驗讓我感受到日本街頭有不少的遊民,儘管他們不會傷害自己,但是總讓人有種不能理解的感覺,為什麼日本會出現這些遊民呢?慢慢的,在臺北街頭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遊民,我們經過時因為害怕被他們髒髒的手給碰到而躲得遠遠的,直到看了這本書,我才了解,原來政府、企業還有身處在這個社會的我們可能就是這個現象的貢獻者之ㄧ,
作者湯淺先生提到,不是所有現在貧困的人一開始就是貧困的,而社會上也常常會有種輿論聲音表示「這是命不好」、「缺乏毅力、不努力所致」。看完這本書,還有配合了自己的人生經驗來看,真是不得不說:不是自己願意努力就能成功的,更別說如果在努力的過程中沒有善心人士給雙溫暖的手,自己可能就一蹶不振,從此變成想要往上爬也沒有機會的情形。這在日本的社會產生了一些獨特的現象,比如說網咖難民,有些人因為沒有穩定的工作,所以也無法有穩定的居所,因此只能暫住在網咖中,另外也有藉著貧困的人的需求而趁機大發利市的企業,比如說派遣人力。
雖然不能說所有的派遣人力公司都是不好的,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想想派遣人力的出現就是為了節省企業的成本,那這些不得已要做派遣工作的人,又如何能享有作為一個社會公民所能享受到的基本福利呢?繳不起健保費就沒辦法看醫生,生病了治不好就會不健康,也就不能好好的工作,因此只能做些短期的工作,沒有穩定工作就沒辦法有穩定的收入,因此就更不可能好好的去看醫生治療疾病。這樣的惡性循環是我在書中看到最常發生的情形,而這些都不是我們沒體驗過的人能夠說句「那就努力找工作就好」或是「那就乾脆在家好好養病算了」能解決的。
湯淺先生建議,要儲備「積蓄」,這裡的積蓄並不是指要存多少錢,而是指當自己面臨困難時,有家人、朋友的有形或是無形的幫助。書中的一段話讓我很想分享給各位:
曾經很窮、現在功成名就的人,基本上都認為(也希望真的是)自己「雖然貧困,但只要腳踏實地、持續努力,就一定會成功」,而比較不覺得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全是拜家人或社區、朋友等有形或無形的奧援之賜。」…
並排坐在教室裡面的孩子,各自背負著自己的家庭因素來到學校,每個孩子「積蓄」的多寡都不相同。忽略這種差異,只是一味要求「大家好好用功、拿好成績、考好大學,以找到好工作」,將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這種無視各種現實條件的假平等論,只會把因為某些因素而無法工作的人,更進一步推向精神上痛苦的深淵,從而導致他們距離能夠工作的狀態越來越遠。
創造出大量貧困的社會,是一個衰弱的社會。不管軍力多麼強大、不管GDP多麼高,衰弱就是衰弱。因為在這樣的社會中,將無法「再生產」有人性、有尊嚴的人。而無法「再生產」人的社會,是不會有「永續發展」的。
在這本書的最後提到了,反貧困最大的敵人是「漠不關心」,我們不相信自己手中是有武器的,也不覺得自己能夠幫助得了這些人,於是就覺得讓有能力的人去幫忙吧!漸漸的,我們很可能就讓自己成為了「漠不關心」的人。我不太確定現在的台灣是不是也成為一個「貧困」的社會了,因為我們總是更多的關心自己能不能吃飽穿暖,因為我們對於現在的社會狀態總是感到不安,也因此總感覺自己無暇去顧及其他人。這樣的我們很可能就失去了替自己儲存「積蓄」的機會,畢竟和家人或朋友之間的無形連結是要靠不斷的灌溉和呵護的。未來誰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也不可能總是只靠自己,至少,別讓我們只活在自己的小小空間裡,而忘記去多站在別人的立場想事情。
我覺得這本書給我的心理衝擊很大,雖然不是一本散播歡樂的書,卻是一本讓我們能有機會提醒自己關心這個社會的書,分享給各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