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工作DNA 鳥之卷:基層

原來我想著是要讀給決策者看的:鯨魚之卷,然後我忽然意識到,我應該回頭去看關於基礎的鳥之卷。


我曾經提過一個概念,如果以現實的情況來看,大部分的人都要工作到約55-60歲,於是35歲的我至少還要再工作20年,所以從大學畢業後到現在的十多年,其實也不過只走過了職業生涯的三分之一。這三分之一的時間,可能很多人已經感覺自己做了許久,也有點疲倦,甚至不知道自己工作的目的何在。我自己的感受是,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下,我們並沒有學會怎麼規劃自己的人生,找到自己的夢想,有人很幸運能夠在很早的時候就發現,但是一定有很多人現在還在探索,就像作者郝明義先生和我一樣,是的,我只是順著機會然後把自己手中的事做好,郝先生在書中這麼的鼓勵著我們:一時不知道自己的夢想沒有關係,最重要的是不能忘記自己需要夢想。只要時刻記住這個夢想的重要,你的夢想,總有一天會讓你想起它。我也能當個拿夢想寶劍的公主!


有句老話是這麼說的,人生有夢,築夢踏實。今天且讓我用一氣呵成讀完這本書的思緒來說說我看到郝先生在這本書中告訴我們如何有夢,如何築夢。首先,夢想是什麼?有些人很早就「立志」要做醫生懸壺濟世,這就是能夠早些認識自己的夢想的人,但是也有些人必須經過一個過程,來調整對自己的認識與未來的設定,可以說是摸著石頭過河,也就是發展自己的「意念」。我喜歡郝先生對「意念」的說明:意念的重要不在其大(因為意念可以不斷成長),而在清晰(這樣不論在哪一個階段都可以實用)。所以如果現在還不知道自己的夢想是什麼,那該怎麼做呢?


大概在2000年時,因為網路的出現引起很多風潮,首先是全球化的風潮,然後又一股腦的提出要「創新」,當時我不斷的思索,那要怎麼「創新」呢?難道是無中生有嗎?我記得後來自己下的一個解釋是,要創新必須依賴於自身已有的基礎,然後在這個基礎上不斷的找尋其他的可能性。一般建立基礎的過程是靠著對於資訊的蒐集、知識的積累等,每個人吸收的方式不同,而我個人則是大力的推崇「閱讀」這種方式。從小到大,如果提到閱讀,可能就想到念書準備考試,但是閱讀的魅力卻遠遠不只如此,只是我們的教育太僵化,侷限了大部分人閱讀的範圍,而且也沒有適當的教導應該如何進行閱讀。從閱讀本身的優點來說,可以累積知識,那知道了很多知識後就能夠創新?一開始我自己也懷疑說會不會讀成書呆子了?這就考驗我們是怎麼進行閱讀的,也就是啟發自己的創造力。


以閱讀一本書來說,大部分的人一開始閱讀多半都是會被作者的一些特有觀點吸引,以我自己為例,我可能會受到同一種主題的吸引而購買了大量重複性的書籍,然後對每本書都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確實讓我產生了困惑,後來我發現,這是因為我在閱讀的過程中忽略了「思考」的重要性,而且是要帶有批判性質的思考。有時候可以更宏觀的去想,為什麼作者要這麼編排書籍的內容?究竟有何意圖?那於我自己又有何用?作者的觀點究竟是什麼?自己可不可以用一句話或一段話來描述?也因此我開始要求自己寫讀書心得,這就像寫日記一樣,大腦判斷的能力會進步的!現在我還在練習這個過程,但是我已經能稍微清楚的判斷出我想要或需要閱讀什麼內容的書籍,而不再只是被排行榜忽悠著去買書。因為有判斷的能力,回到我自己對於「創新」的定義,就能找出其他的可能性,因此能孕育滋養創新能力的溫床。


築夢需要知識和想像及創造的能力(我認為這是創新的能力),大家都知道知識就是力量,但是用對方向的力量才能有所發揮,而想像才能指引方向。最後當我們知道自己的夢想,也在建築時,以郝先生在書中的一段話來作為結尾:


我們可以把未來的人生當個劇本來編,在自己正在遭遇,或即將發生的事件中,體會自己所相信的價值觀是什麼,體會自己要堅持不變的是什麼,準備做改變或調整的又是什麼,然後觀察自己這個人生的演員會如何進行下去。人生可以透過劇情的進展,越來越清楚地面對自己相信的價值觀;也可以透過自己相信的價值觀,創造越來越精采的劇情。最高段的人生與夢想的邊聚,核心在於創造自己的價值觀、改變自己的價值觀。


關於鳥之卷和駱駝之卷,我還需要再一次的閱讀和消化,所以,我想過段時間再來讀鯨魚之卷。那下一本讀些什麼呢?耍流氓點,來本流氓經濟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ourquoili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