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台前的告別:我替百位死刑犯辯護的日子

如果你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多數可能不會成功,而且會很痛苦,你還會去做嗎?


這本書我已經買了一段時間,這次回到台灣,面對電腦不再有處理不完的工作,因為我都放下了,也都交給了來接手的人,所以只是上上網,看看新聞,不工作的時間要替自己找些事情來做,於是又回到了我最好的朋友,書的懷抱。


大部分我們在影集當中看到的律師都是光鮮亮麗,也替犯人辯護,但是這本書有點不同,這是替死刑犯的再上訴。試著想想,如果都已經被判刑為死刑犯,為什麼還會有再上訴呢?讀完這本書,我自己猜想著,是不是因為美國認為無論這個人是否被判死刑,整個法律系統都應該賦與人一種權利,替自己維護在這個系統中包含在行政程序(或是更大的範圍)中的所有權利。


這本書的作者Mr. Dow是在德州擔任死刑犯的辯護律師工作,這不是一個輕鬆的工作,因為德州是目前美國1/3死刑犯的來源,所以工作量也非常龐大。Mr. Dow除了在書中說明美國法律系統外,主要由一個亨利‧奎格的故事串接著,穿插著Mr. Dow和他家人相處的模式,還有在Mr. Dow腦海中浮現的各式案例,也許是他自己也經歷過的,也許是別人的。


以下是一段我想分享給各位的段落:


這就是真實的狀況:當你知道你不會成功,不論你怎麼做,你的委託人還是會死,那麼事實及法律是不是和你站在同一邊,其實一點也不重要,你可以消極地接受失敗,也可以調整你對成功的定義,但你也得了解,如果你選擇的是後面這條路,你想要重新定義成功的意義,那麼當檢察官面無表情、公然在攝影機前展現他的種族歧視,你的委託人將被送進行刑室、坐上行刑椅,除了只是靜默地坐著,你還有其他作為,這也是一種成功。


工作佔據了我們很大的一部分時間,回到家的時候我們可能仍然帶著工作時的情緒和心情,讓家人面對我們這種景況,但是家人不一定能理解。如果自己是擔任著死刑犯辯護律師的角色,不只面對從工作到家人的心情轉換,試想,前一秒鐘自己負責的"客戶"可能正被處死,下一秒鐘腦袋裡要想著去超市買麵包回家。這種心情上的調適,要如何才能做得到呢?


我讀了這本書的1/3時就很想開始寫讀書心得,但是我必須忍耐著,也不能翻到最後一頁去找到到底亨利‧奎格是生是死,於是我一頁一頁的讀著,這當中也有很多部分我沒想通到底Mr. Dow想表達的是什麼,我知道自己還必須再看一兩次,也許過段時間再念時,我能夠有其他的體會。


人生的挫折和困難簡直多到自己難以想像的地步,如果不能用堅強的心去面對,其實真的是很難克服,但是再怎麼堅強的心,也會有柔軟的時候。我相信Mr. Dow能寫出這本書就代表他內心的柔軟,讓他對自己的工作能夠繼續堅持下去,而我也會繼續寫著我的部落格,讓我和Mr. Dow抱持一樣的信念:我總相信,這一次會有不同。


這是一本好書,推薦給各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ourquoili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