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一陣子沒法寫出心得,一來是因為工作確實太忙,每晚上頭沾枕就睡了,連平時睡前看書
10分鐘的習慣都沒法維持,二來也覺得自己因為太久沒讀課外書,腦袋沒有放空,所以內心也就變得沒什麼想法。也許是接近回台灣的日子,即使工作量依然不減,心中那種帶點輕鬆又期待的感覺慢慢形成,慢慢就找回了一點寫文章的感覺。所以說,要當個多產的部落客也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這本書是好早以前買的,之前就已經讀了一半,現在再讀就乾脆從頭讀起。我記得當時一窩瘋的流行很多「如何了解別人」的書籍,像是「FBI」教你讀心術等(這本我也有買,但是還沒寫讀書心得),也有美國的電視影集如Lie To Me(在我的Top 7 Crimes裡介紹過)教觀眾用觀察方式了解交談對方的真正想法。這本書的作者大衛先生也是號稱FBI資深顧問,美軍策略指導,在這本書裡面談到怎麼利用談話來看穿人心。寫到這裡,我內心不禁好奇起來,為什麼忽然人都很想用些小方法來看穿別人呢?至少有一個原因是因為要判斷對方是敵人還是朋友吧!

我覺得人的社會裡面最複雜的就是人際關係,因為每個人的成長背景不同,也造就了不同的相處模式。還記得小時候唸書的時候,就會特別留意那些和自己名次差不多的人,唸書唸得怎樣,想辦法探聽對方這次考試每一科考幾分,加總分數和自己相比差多少,也有碰到常常說自己什麼都沒唸的人,結果考出來都考很高分,心裡面就會覺得這個人好賊喔,都故意騙人家。現在到職場工作,雖然不再比較考試的成績,反而開始想著如何可以升遷,這個工作環境的政治氛圍如何?是不是應該要向特定一方靠攏?還有在外面認識的人,為什麼對方想要認識自己呢?是為了業務的合作?還是有其他意圖?那自己又要怎麼判斷什麼人可以長久交往,什麼人需要敬而遠之呢?光是這幾個問號的問題,就足以讓我決定要多研究點有關如何判斷別人的方法。

本書作者大衛先生在這本書一開始先描述七大基本問題,雖然我不懂為什麼立刻就切入這七大問題,不過顯然大衛先生認為一般人都對這些問題感到非常有興趣,分別是「這個人背後藏了什麼秘密」、「大拇指朝上或朝下:他到底喜不喜歡這件事呢?」、「他是信心滿滿,還是強裝鎮定?」、「事情進展如何?真是如此嗎?」、「推測興趣程度」、「是朋友還是敵人」、「情緒側寫」。仔細想想,這些確實是會引起我們關注的主要問題,而大衛先生的寫作方式是在每個主題中先介紹技巧,然後再用情境說明。讓我覺得稍微有點混淆的是,大衛先生將「自信」和「自負」做了不同的定義。書中是這麼介紹的:自信是指一個人在特定領域獲情況下對自身能力的感受;而自負則是指,一個人喜愛自己,認為自己值得接受生命中美好事物的程度。自負的人,因為非常喜歡自己,即使受到挫折,自我價值觀也不會受到動搖。

然後還有一段解答了在我內心存在很久的疑問:當人說謊的時候,眼睛會看哪一邊?正確來說,右撇子的人如果眼睛看像左方,表示在回想過去某件事情的畫面,所以代表記憶,換言之,說謊代表大腦在「捏造記憶」,眼睛就會看向右邊了。這是很難改變的生理習慣,下次如果要知道對方是否在說話,不妨試試這一招。那自負和自信,這令我感到有些模糊不清的兩個名詞,大衛先生又如何更進一步的闡述呢?雖然自負這個字眼在中文裡面不是太正面的詞,不過大衛先生認為,不自負的人,就不會反省自己的錯誤,不願意了解真實的自己,同樣也不知道這個世界如何評價自己。自負的人可以說是自信又自愛,會更願意接受真實世界的現況,也較不會因為過分自我保護,而扭曲了在觀察事物時應有的客觀性。我喜歡這一段的描述,也覺得人確實很需要「自負」。

怎麼說呢?因為這是一個群體的社會,所以人和人彼此相處的模式很重要,有些人彼此之間可能是受虐者和施暴者的關係,每天不唸別人兩句好像不舒服,或是不斷的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而想要更展示自己的能力等。書中舉了這麼一個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若有人試圖引起你的罪惡感,進而要求你做某事的時候,這時,要是你能堅持說「不」,勇敢為自己挺身而出的話,那麼你會變得更有自信。我覺得雖然人需要關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但是如果太過頭,希望能夠討好到身邊的每個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過去我也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希望能夠得到別人高度的關心和重視,結果卻是把自己累的半死,身體累,心更累。於是我開始學習更愛自己,不要為了討好別人而委屈自己,慢慢找回自己的喜好,因為這是自己的人生,不是為了任何他人而活的人生,所以只有自己才能產生出要好好經營自己的想法,也因此才能有持久的動力。

其實在職場上工作久一點的人看到這本書裡面描述的情境大概都可以理解,感覺上也不是特別難的觀察技巧,就是需要細膩點,但是對於書中提到的自負的解讀,我認為是相當不錯的,分享給各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ourquoili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