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從何時開始看大前先生的書,前幾年覺得他總是老調重彈,講來講去幾乎都是一樣的事情,因此好一陣子沒有關注他出的書籍。但是這一本,我邊看邊把有感觸的段落折起書角,讀完後發現幾乎每隔兩三頁就有折角,而且心中滿滿的都是新的領悟,因此我想透過讀書心得來分享這本書的內容。
整本書讓我感覺應該分為上下兩篇,當初在看書的時候也曾經考慮過要分成兩篇讀書心得來介紹,但是想寫的心得太多了,所以還是合在一起。上篇可以說是提出如何鍛鍊個人的競爭力,下篇則是談到社會上新的現象和變化。大前先生在書的第一章就破題提到:想要徹底地進行「自我改造,再起動」,只有三個方法,即改變「金錢運用方式」、「時間運用方式」及「居住地點」。想要再起動,首先要能做好時間管理,不說「沒時間」。這句話從兼差很多份工作的大前先生口中說出來,還真的很難反駁,因為再怎麼忙也沒大前先生忙吧!常常讀大前先生的書就知道他每年至少要寫一本書出來,還有經營學校、擔任諮詢顧問、到處演講等。更別說他的休閒活動還有吹黑簧管、玩越野車,這個大前先生興趣真的很廣泛,但是就是他的時間利用非常充分,讓他的人生能夠非常充實的累積更多豐富的人生體驗,然後再和大家分享。大前先生點出一個非常貼切的真實情況:大部分白領上班族「想不起來自己做了什麼」的時間,大概佔了全體時間的70%以上,如果體會到了自己常常沒有目標的濫用時間之後,可以把這些時間拿來做什麼呢?大前先生建議培養自己的資訊接收和傳遞能力、學習語言和財務相關的知識。
大前先生因為是日本人,每每都以日本的情況來舉例,比如說語言的部份就談到日本人學英文的狀況,一談到英文,大前先生在書中指出了我也非常認同的觀點,就是所有語言的學習都應該是先類似我們學母語的順序,先從聽à說à讀à寫,小時候我也不太會說台語,是後來要和外公講話,還有聽家裡人說才慢慢懂,即使到現在我寫不出台語字,也能用差不多75%的標準和他人溝通,所以語言都是這樣的。除了英文之外,我想大前先生應該也會非常建議他的日本讀者去學習中文,反過來我也建議我們台灣人應該考慮的第二外國語是日文,因為我想起Katy san跟我說的,日本的資訊幾乎和國外同步,所以學習日文也可以打開自己的視野,增廣自己的見聞,接收很多來自國外的資訊。
大前先生也提到,旅行是他獲取Idea的重要來源之一,這讓我想起大概在2005年我去歐洲旅行的時候,看到了當時在羅馬街頭打電話的人是把電話放在眼前,和對方透過視訊對話,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3G吧!而現在台灣或中國都還只是在推行中,歐洲卻已經在4年前就有人使用了。如果我們沒辦法常常安排出去旅行呢?那就利用網路吧!我個人非常喜歡Mr. G,Google不只是搜索很快速,而且可以查到來自全球各地的資訊,只要懂得全球幾乎都能暢通的英文,就能獲得新的訊息。大前先生非常了解現代上班族的困擾,想旅行,沒錢怎麼辦?
在什麼都漲唯獨薪水不漲的年代,節約是第一要件,而且不只是節約金錢,包括能源或是水電等,其實都是我們能夠節約的範圍。上個月和台灣來的老闆吃飯,席間談到我身上的衣服是十年前買的,這位老闆開玩笑的對我表示,他對我大大改觀。本來我也不是挺節約的人,不過隨著年紀漸長,還有周圍朋友的啟發,我慢慢在自己的生活裡納入了「投資報酬率」的概念,即使原來是學財務的我也不是一開始就存在這種概念。我自己感覺,無論是吃東西或是買任何一樣東西,我都會開始考慮幾個元素:我買了能用在哪裡?能用多久?還有我要花多少成本去維護呢?所以我對「節約」的概念並不是「只買便宜的東西」,而是要買「對自己有長久幫助」的東西,像是液晶電視,即使貴,我也認為應該購買,因為這個可以節省家中的空間,也能夠看到更好的畫質,而且至少可以用個10年左右,因此台幣三萬元的液晶電視分攤到10年,每年三仟元,其實跟有線電視的租金差不多。大前先生的書中建議的節約方式是從概念開始,包含在人生中最大的支出 – 買房子上,探討對於居住的新生活模式,另外大前先生也反常的建議「應該刪減孩子的教育經費」,因為他感覺大部分的教育經費說穿了都是補習吧,還不如花時間培養孩子的素質和品格更重要。
除了節約之外,也要「開源」。我最近和朋友談到一個話題,就針對了「開源」這件事來進行討論,我們主要在觀察現在上班族的「兼差現象」,或是更嚴重的有關個人Integrity的「利用工作內容來索取額外佣金」的現象,主因都在於台灣的企業在平常的薪資上給付的較少,不是承諾員工未來發放股票來彌補,要不根本就是睜隻眼閉隻眼的讓員工自己去找其他「增加財富」的方式。老實的說,要改變薪水文化很難,所以根本的解決之道就是培養自己「投資的能力」。大前先生建議的方式是先從「虛擬投資」開始,如果一開始就真的把錢投入買賣股票,除了心情會受到股價的波動影響外,也無法判斷何時要買,何時要賣,那就先來進行模擬吧!透過模擬投資,就能先掌握自己的性格偏好,學會蒐集資訊的方式,然後了解自己判斷的準確度,並且進行不斷的修正,最後真正上場時就不怕了。(這跟考試不也是很像?要經過多次的模擬練習才能通過考試)
除了對個人的經營外,如何在職場上生存呢?進入企業工作接近十年的我,越來越感受到成為一個經營者要背負的責任真的很重大,仔細觀察的話,就會發現很多主管其實都習慣把決定權上移,也就是只做建議方案讓老闆來決定,碰到這種難題,老闆也會害怕吧!大前先生在書中建議採用松下幸之助的方法,找個和自己想法觀念最接近的人來擔任,然後全權交給對方來進行專案,如果到時候失敗了,也能設身處地的理解,雖然自己還沒有到擔任老闆的角色,但是這樣的概念卻讓我很想寫出來分享給各位。因為大前先生在麥肯錫工作了很長一段時間,所以也常常在書中透露出麥肯錫式的做事方式,特別是所謂「專案式」的工作方式和工作能力。不是所有的工作都可以稱作專案,所謂的專案「是為了解決已經明確存在,阻擋在前的問題而成立的,也是為了執行在公司內部既有體制下無法推行的政策而成立的」,因此需要匯集不同類型的人提出意見,所以要學會「期待可能發生的衝突,然後盡量避免和只說著附和的話的人物以類聚」,這跟人性根本就是違反的,畢竟誰不想聽別人不斷的贊同自己說的話呢?或是自己也會想要依附在一個群體下生活吧,但是這樣對自己的未來是長久有幫助的嗎?因為這違反正常的作法,才能讓自己的人生和工作有新的創意火花出現,這樣的道理其實是很深刻的,我自己也是到了最近才能體會。
儘管大前先生不斷在書中提到這本書針對的目標讀者應該是35~50歲的人,但是我覺得像我這種進入職場差不多十年,已經到達一個中階主管身份的人,儘管還未到35歲,也應該要先做好因應未來變化的準備工作。因此我會建議各位去看這本書,也可以盡量的多專注在大前先生在之前的書中比較沒有提過的部份,特別是對一些世界各地企業狀況的說明,這是我特別推薦的部份。
最近工作上碰到一些障礙,而自己的私人目標也有所停滯,讓我整個人忽然的懶了下來,有種不想活動的感覺,但越是如此就越萎靡,越不想動,常常就給了自己藉口偷懶。當拿起這本書看了之後,起碼我會想起書中提到的優秀人才的共通點:(1) 人生就是冒險,抱持達觀態度;(2)不管他人的眼光或是薪資高低,只做想做的事;(3)總是求知若渴,懷抱強烈的欲望與願望。這些當然很難,而且是難斃了,但是仔細想想,真的會發現人生就是一趟旅程,是一種自我實現的旅程,學習了這麼多的知識,都是為了讓我們的旅程更豐富,也是為了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尋求更好的生活。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