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很多本女性作者的書,而且不約而同都是談論職場的生存之道,各位可以想見我目前最關注的焦點是什麼。首先,也談論了好幾次為什麼要學習職場之道,因為每天花最長的一段時間就是在工作上,這個工作的定義不只是談到工作內容本身,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很多人一起幫助自己完成工作,或者,起碼讓對方的行為不要成為自己發展的絆腳石。那,看了這幾本書之後,還需要再看嗎?初步我認為選個一兩本自己看了能體會而且也願意照著書中的作法去嘗試的,那就夠了,就如同我看完這本之後,覺得這幾本書已經夠我多加練習,所以之後我想換換口味,看看談論其他主題的書。
這本書在編排上把職場會碰到的大問題先分類出來,第一就是談到自我的經營,這是最重要的一部份,所以作者可說是在最初就破題,而且這其中我覺得最重要也是說的最明白的一點就是,工作和家庭或是私人生活是不會平衡的,只有取捨。身為上班族,因為我還沒有結婚,所以暫時不討論家庭,但是光是要在工作和自己的休假中取捨,就面臨困難。在已經排好的返台假期前,剛好碰到一個大專案需要趕報告,那回台灣後可以不管這份報告嗎?老實說,我還是會想辦法在已經排定的休假中找出空檔收e-mail,然後追蹤這份報告的進度,那這樣休假的品質是否受到影響呢?這就要看我如何調整了,儘管有些時候必須要坐在電腦前打報告,但也還是在和朋友約定的時間相聚。除此之外,工作上我們到底要擁有什麼樣的心態呢?老實說,這是見仁見智的一個問題,所以書中提到的主要是偏重「正直、誠實」這樣的基本道理,試著想想,如果金融危機可以全球化,那更別說是資訊,特別是有關自己的行為的訊息,所以一旦過去曾經做過什麼不好的事情,其實都瞞不住的,而這些並不會就留在過去,而是可能成為影響我們未來的關鍵因素。看到這段文章時,我想起我經營的這個部落格和剛開闢沒多久的facebook,儘管都是無心插柳,但也讓我自己更警醒,透過這些平台要能帶給別人正面的力量和好的影響,而不是只是自己胡言亂語或是沒來由的亂寫一通。
我覺得工作真的不難,只要有適當的步驟都能完成,但是溝通就很有挑戰性了,因此從卡內基大師的「如何與別人溝通」開始,其實市面上有一系列的有關指導如何和不同對象溝通的書籍,這本書中也有一個章節談到如何表達自己的意見,事實上,作者還是重提很多這類書的重點:「要先學會聆聽」。而且這本書中提到我最贊同的一個觀點就是,常說「請、謝謝和對不起」。這三個詞是我們從小學到大,但是試著回想看看,我們慢慢長大後還說過幾次呢?特別是「對不起」,很多人會罵人,但是卻不會道歉,也因此就會讓別人慢慢的疏遠自己,到最後反而失去了願意提醒自己缺點的朋友,我覺得這樣是很令人感到遺憾的。從我工作的經驗上,我觀察到很多人都很想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且是很快速的希望別人第一時間能聽到自己的看法,彷彿這樣就能顯示出自己的重要性,過去我自己也會希望藉此能吸引更多人的注意,讓我能夠受到別人重視,但是如果自己只顧著講話時,好像就聽不到別人說話,而是只聽到自己的聲音,因此當我開始練習聽別人說話時,我發現自己越來越能從對方的話語中判斷出對方是什麼樣的人,然後我就能決定是否要花時間和這樣的人來往,或著我也能從聆聽對方的說話中獲得很多寶貴的想法和建議,對我自己是真的獲益匪淺。
書中提到一個現象讓我感覺很有趣,就是「在美國,大家最害怕的事就數公開演講」,我看到這句話就笑出來了,因為這個現象應該不只是在美國會發生,在台灣的課堂上更是常見老師一人演著獨角戲。而且我自己的印象中還以為,美國學生都會特別參與課堂討論,然後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看法,所以作者的這句話表示出對眾人公開表達意見的困難是很平常的,因此身在台灣的我們也可以學會在眾人面前適當的表達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不用擔心自己無法改變。
如果碰到批評時怎麼辦?我覺得書中提到的一個觀點很棒:「處理批評的最佳方式之一,首先就是用一種謹慎的態度去面對你遇到的每一個人」,怎麼說呢?作者先點出的很重要的起頭是,人從一開始相遇就已經產生一種印象,因此如果在需要展現高度專業的工作上穿著t-shirt和牛仔褲,這當然無損於內在的專業,卻無法在外表上呈現同樣的效果。作者還提到:「很多人的職涯處於停滯或偏離狀態,原因經常是你不了解別人「到底」是怎麼看你這個人,還有你的表現。」,因此,要隨時掌握自己的內在印象是否和外在呈現的差異很大,就要透過聽取別人的建議和批評,儘管有時候剛聽到的時候很難接受,會有種想反駁的衝動,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想,別人為什麼要特別說出這種建議呢?如果只是酸溜溜的沒什麼建設性的批評就算了,但是如果是朋友很誠懇的說出一種可以改善的方向,其實朋友應該也是經過了一番掙扎,覺得真的很希望我們能夠有所改變,才會提出這些建議。此外,作者也說,「你不用當每一個人最好的朋友,那是上帝派給狗的任務」,這句話我想留給各位自己咀嚼,但是我確實是花了一段時間才理解這句話的真理,也讓我現在過得比以前更好。
這本書中我覺得最棒的一章是第六章:品牌與老王賣瓜。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我們擁有了「自己也是一種品牌」的觀念,思考方式、行為還有態度就會自我改變。大家還記得我有次問過大家,如果今天我們每個人是一檔股票,那我們值多少錢呢?仔細想想,是不是那些有品牌的公司通常能有比較高的本益比(PER)呢?就像巴菲特也推薦投資可口可樂,而不是替可口可樂代工瓶子或是提供原料的廠商吧!這就是「品牌」的魅力,因此如果在經營自己一生的過程中,也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品牌,那無論是在升遷、加薪上,一定也會產生出「品牌的溢價」。
看過這類書籍後,我發現作者普遍都是從事顧問職,而且因為是女性,所以也比較能說明女性是否在職場上面臨了更多的挑戰,無論是從書中所舉的例子或是我自己的體驗,都感受到身為女性確實有很多先天的限制,包含體力和行動力,不過這可不包括智力,哈哈!那這本書值得購買嗎?我覺得還好,但是如果有機會在書店裡看到,不妨看看有關第六章談到自我品牌建立的內容,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