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上海的工作和家的距離很遠,每天在地鐵上的時間來回各要40分鐘,有些朋友覺得很長,苦勸我搬回浦東過日子,我堅定的選擇留在浦西,這樣跟朋友約吃飯或出去玩才方便。那,要怎麼善用這在地鐵上的時間呢?如果人多沒位置坐的時候,我就把手機拿出來瀏覽著微信、微博這類小訊息,一旦有個位置可以坐下之後,袋子中隨身裝的書就可以出來透氣了。藉由上下班的這段時間,我在一周內得以把這本312頁的書讀完,真開心呢!


第一次認識這本書,是去年大概九月多看到朋友拿著原文的小說,截至目前為止,雖然自己的英文能力不差,但是一直看英文的東西會讓我恍神,所以就忘記了這本書。六月多的時候在大陸的網路購書(北京常用的是當當,上海常用的是博庫),就像在博客來看到推薦的熱銷書,一眼就看到這個熟悉的名字,於是這本書就成了我的囊中物。


對於資本市場,雖然聽過巴菲特,但是在資本市場裡其實有很多參與者,這本書的主角-黑石集團(Blackstone)以及它的主事者Steve Schwarzman也是其中之一,而他們扮演的角色是私募併購基金,這樣的基金是做些什麼的呢?且看我娓娓道來。


私募基金,英文為Private Equity,也就是私人的資本,或著更貼切的應該說是非公開化的資本,因此只要提供資本的人同意,這些資本就可以進行各種投資而不用受到主管機關的監察。這類的基金通常都追求年化報酬率20-30%的回報,可能很多人看到這裡覺得自己一年的回報率也不過7-8%,甚至有時候還虧損呢,那這些私募基金為什麼能賺到這麼高的回報率呢?難道是因為他們有特別的投資門道?事實上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有好多的內容其實都提到了私募基金投資失敗的情況,特別是不只一次的失敗,而是連續好幾次的踩到地雷。私募基金裡面聘請到的都是非常聰明的人,而這些聰明的人也確實會判斷錯誤,導致基金虧損。


通過私募基金投資而經營良好的公司也有,而且他們的經營者多半都覺得在私募基金的支持下,公司可以更好地實施長期發展戰略,一旦做為公眾公司,就不得不盲目維持短期利潤。Steve Schwarzman一開始只是雷曼兄弟(現在已經倒閉)的一位銀行家(行內稱banker),但是他聰明而且有野心,所以結合了另外一位當時很重要的合夥人Peter Peterson一起創辦了黑石集團,一開始他們並不是最大或最有名氣的,當然也不可能是最賺錢的,因為連生意都沒到手呢!不過在幾個案子上的成功讓黑石集團開始翻身,因此黑石集團也才能開啟走向全球知名私募併購基金的道路。


說到併購,書中屢屢提到的案例都反映出當時歐美國家的公司的運作其實很靈活,也許某段時期是採多角化經營,一旦需要將資源集中在公司本身的獲利事業上時,就必須將其他事業進行剝離,這時候私募併購基金就可以很好的扮演穿針引線者;又或是企業儘管過去經營的是獲利事業,也可能由於管理不當而經營不善,因此給了私募基金趁火打劫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私募基金就被冠上了禿鷹的封號。而私募基金投資的目的就是要獲取回報,而且是現金回報,因此如何活化資產,節省成本,成了私募基金對被投資公司最重要的要求,有一些比較關注在社會議題的人就會看到因為這些節省成本的過程中採取的解聘員工、關廠等事件而帶來的社會問題,這些恰恰不會是私募基金在乎的,因此除了禿鷹之外,私募基金還背負著許多其他的惡名。但是,私募基金真的一點都沒好處嗎?如果沒有好處,又怎麼還會有這麼多私募基金存活至今呢?


上周末我上了陳志武老師有關投資的課程,其中老師屢屢提到的都是在美國是支持或是引導人們將自己未來的價值變現到今日來使用,比如說透過公司股票上市來取得市場化的價值,對比到今天讀完的這本書,我忽然能夠體會為什麼美國的實力如此堅強又或為什麼美國泡沫不斷,因為整個美國鼓勵的就是如果能爭取到更好的利益,比如金錢的回報,那就努力的去爭取,因為想爭取,於是可以激發人想出很多創新的方案,這些方案一開始都是好的,只是久了之後會變質,魚是累積成泡沫,一旦泡沫破滅後,又透過了政策制定的機制引導企業或是資金回到市場化的平台,但是根本不變,那就是慾望和競爭。


要讀這本書可能需要點對於金融資本市場的基本了解,我自己是樂在其中,彷彿在讀偵探小說般的刺激,而譯者巴曙松和他的團隊基本上已經很好的以較適當的用語傳遞原文中的內容,所以也讓讀者能夠較容易的理解黑石集團的發展歷程。


接下來,也許,我應該來讀讀原文版的King of Capita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ourquoili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