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味至浓时即家乡

 

20140515 燒鴨


上次去了趟北京,曉軍舅舅問想吃什麼?毫不猶豫,沒半點考慮:烤鴨。讀完這篇梁實秋先生寫的烤鴨,首先知道了填鴨式教育的由來,而且替好吃的填鴨正了名,因為鴨子不是誰都能填得好,一來要品種好,二來要師傅手藝高。原來,以前北京吃的是填鴨,當時就有全聚德、便宜坊,可惜現在沒人填鴨了,全成烤鴨,只剩皮、肉,沒有肥滋滋的鴨油潤口。這鴨油還能蒸蛋羹,鴨架子煮湯倒是常見,熬白菜我倒是沒嚐過,如果把鴨架子湯加上蘑(不是冬菇、不是香蕈)打鹵,鹵上還加一勺炸花椒油,肚子又咕嚕咕嚕的叫起來,今早上吃碗湯麵吧!

 

20140513 火腿

我對火腿的真正認識,是在上海喝到了醃篤鮮這道湯之後才理解,火腿對料理的重要性。就如同梁實秋先生在書中提到的,凡提到火腿,必說金華火腿,可能是因為據說發明火腿作法的人是宋朝的宗澤,義烏人,在金華之東。除了金華的火腿外,云腿也非常有名,梁實秋先生介紹著,云腿作叉燒火腿,大厚片烤熟夾麵包,讓我想起來喜酒上常見的蜜汁火腿,一次我也沒吃過,只是因為我不愛吃肉,不愛吃,其實應該嘗試看看,有點好奇心也不會殺死貓的。煮火腿也是要下功夫的,說下去估計就沒人看了,直接去買回家不就好了?中國的火腿和美國的早餐肉是完全不一樣的,吃,除了口感之外,香味很重要,從食材本身的香味、做菜時飄逸出來的占主角的香,還有吃進口之前鼻子聞到的香,唉呀,我餓了,吃早餐去!


20140509
西施舌

每次回台灣,我都讓媽媽給我煮上一鍋薑絲蛤蠣湯,鮮甜美味,總讓人意猶未盡。梁實秋先生在作品味至濃時即家鄉這本書中,就以貝類中的西施舌作開端。仔細一讀才發現,貝類世界真廣闊,有蚌蛏子、也有蛤,這西施舌是啥玩意呢?其實也是屬於貝類中的一種,俗名上叫做沙蛤 (拉丁學名:Mactra antiquata (Spengler 1802)),主要產於海泥沙中。這西施舌一定很美味,因為在好幾個地方出現過,有郁達夫的《飲食男女在福州》、清張熹的《津門雜記》都記錄了他們念念不忘的西施舌。梁實秋先生記憶中的西施舌則是在青島的順興樓吃的,就只用高湯汆(cuan)這舌狀的水管部分,哇,那是多麼精細的功夫呢?貝類屬寒,烹煮時都加入薑絲、辣椒等熱性佐料拌炒,中和一下。至於為什麼叫西施舌,就留給各位去百度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ourquoilise 的頭像
    pourquoilise

    ~台灣中女沪港台生活雜記~

    pourquoili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