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願意為自己現在的生活付出多少代價呢?正常的人應該會很快反應說,當然是越便宜越好,那,便宜究竟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呢?買了這本書好久了,依據我最近的心情來看,一點都不想碰那些和工作有關或是心靈調劑的書,所以就看起了這本書,越看越覺得這本書很有趣,至少作者Miss Shell以自己的實地探訪解答了我對生活中的很多疑惑。
一開始,這本書談到了為什麼會出現「折扣」,其實這和工業化有很大的關係,畢竟以前很多的生活物品無法大量生產,都只能靠手工製造,而手工製造就需要時間,因此通常不會出現「降價促銷」之類的活動,一旦可以利用機器生產之後,人在睡覺的時間都有機器可以運轉,就出現了供給超過需求的現象,因此就產生了一種循環:零售商想辦法吸引客戶來買商品,辦了促銷活動,然後又轉向製造商,要求製造商提供更低的進貨價格,於是製造商只好開始尋找成本比較低的地方進行製造,如果碰到了某個地區正要進行發展時,就會產生中國製造這樣的現象。只是,當我們用比較低的價格買進此產品時,正如書中所點出的:「折扣商讓一般民眾覺得自己變富裕了,他們可以用極低的預算就能選購琳瑯滿目的商品。當然,總是有人要付出代價,只是那些人不是消費者。」那是誰呢?
是廉價的勞工。這些廉價的勞工獲得的報酬很少,於是他們只能努力的加班工作,以自己的年輕和健康做為代價換取金錢來改善生活。
另一方面,總是有製造商能夠用比較苛刻的條件想辦法生產出更低價的產品,於是消費者越來越習慣於尋找低價的商品,這種尋找的過程中產生了類似書中所提到的現象:「我們批評亞洲國家濫用廉價勞工,卻又常到離家二十分鐘車程的大型折扣連鎖店,買一雙便宜三美元的長襪和一件可省一美元的內褲。」一個節儉的人不會為了省三美元而開車到數哩外的商店去買長襪,那是愛撿便宜的人才會做的事。這句話不正巧妙的點出了我們現在生活上的矛盾嗎?
還有一種現象也在書中引起了我的興趣,那就是機器的大量生產和工匠的手工製造。相較於大量製造的低價,我們越來越容易感受到手工製造的價值,而將手工製造視為是藝術品,如果不是高價的展示品,就是自己會考量成本太高而只能看不能買的商品。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我們告訴別人自己正在親自製作某樣東西,比如說自己織一件毛衣或是花上個數小時來做出一頓飯,有些人會覺得這是浪費時間,也有些人會覺得真是有心,無論如何,願意好好的用自己的時間做件事情的情形是越來越少了,原來低價的產品會讓人覺得購買東西很容易,如果感覺到生活中缺少了什麼,去大賣場逛逛買買就好,不用花太多心力去維繫,於是我們不再願意選擇需要手工燙的衣服,而是最好都是能用洗衣機洗的布料,如果還有洗衣烘衣一體,連拿出來曬衣服都不用。我們看似變得對自己越來越好,其實真的是這樣嗎?消費者為了便利,甘願交出這種主控權,而且也認為自己不值得擁有好的東西,這句書中的話是否能引起各位的另一番思考呢?
現在社會上常常在討論的就是廉價的台灣勞力,大家感覺薪水不漲,如果照書中指出的觀點,那是因為我們都是在替「提供成本低廉的產品的公司」工作,所以自己能獲取的報酬又怎麼能提高呢?另外就是,我們真的能相信買進來的低價產品擁有和原價產品同樣的品質嗎?最近要去美國出差,看到旅遊書上介紹的要到當地的outlet(暢貨中心)去買Coach包,因為在outlet買到的Coach包往往都是原價的7折,這個概念讓我不能理解,如果是因為偶爾的大打折,將過季的商品一次出清,那我能理解,但是如果是常年的outlet,而附近也會有百貨公司銷售原價的產品,那Coach怎麼分得出來哪些製造出來的產品是要給百貨公司的,哪些是給outlet的呢?可能聰明的各位一下子就能回答我,當然在outlet買到的東西可能會有點瑕疵,品質可能低點,但是又不致太差,所以消費者可以用比較低的價格買到不太差的產品,有什麼不好?是的,我們很容易這樣想,那如果有些廠家是故意的在生產流程中減少了一些工序,特別的製作出只針對outlet出售的產品呢?
小時候我媽媽給我買了一件大衣,當時要價新台幣五千元,是非常貴的衣服,但是這件衣服讓我穿了20年,之後由節儉的老媽繼續承繼這件衣服,當作她的外出擋風服,這件衣服提供給我們家的價值已經遠遠超過五千元。但是現在的五千元要能買到還可以再穿20年的衣服嗎?現在的生活議題已經不只討論低廉的薪資,還有通貨膨脹、資源短缺、自然反撲等,這本書讓我們再仔細的去想想折扣對我們帶來的影響,當我們饑渴的想要找到更便宜的商品時,我們將不可避免的成為這低價循環的一份子,進而考慮去改變自己的生活型態。如同一開始所說的,我覺得這是一本很有趣的書,至少帶領了我們去想一些平常不會去深入思考的問題,推薦給各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