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久沒發表讀書心得,主要是因為有了個屬馬又是牡羊座的寶寶(我創業的公司),時間實在是都被每天特別充實的行程給占滿了。


為什麼要念這本書呢?因為我創業的項目是做財務諮詢的,所以看到這本書的介紹是作者做為諮詢業的顧問,向客戶道歉提供的諮詢方案沒效,心有戚戚焉。這也是長久以來我對諮詢行業的愛與恨,喜歡諮詢行業能夠看很多不同公司,甚至是行業,但是諮詢顧問的回答到底有多少能確實的在企業內執行呢?在繼續寫下去之前,我有兩點聲明:

 

1. 我認為顧問還是有用的,但是要能分享實務經驗,同時能夠和企業建立更長久的關係,不完全以短期項目為導向,這樣企業的執行過程才能被紀錄、追蹤和加以改善,從而發揮顧問的真正價值:讓企業避開可能犯的錯誤或是儘快改正已經犯的錯誤。犯錯比較少的企業或是能較快改善的企業才能生存下去。

 

2. 所有企業都有需要外力協助的時刻,這時候內部團隊也很重要,內外團隊彼此合作才能真正激盪出火花,顧問可以有效的抓住問題核心,透過內部團隊的討論才能讓執行團隊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理解了而能在未來做出好的反應,也能讓未來執行更到位。

 

看完這本書讓人膽戰心驚,管理難道一點用都沒有嗎?其實不是的,流程、制度、目標等當然都有用處,只是更關鍵的是「執行者」,也就是人,作者開宗明義:所有的營運問題都是人的問題。在企業工作多年,我聽過無數次對我回覆「公司規定就是這樣」的同仁,我必須要花費很多的力氣才能說服同仁思考:現在我們這樣的作法真的是最好的嗎?改變很累,不改可能就死亡,多數人不相信,相信的人未來才能生存下來。

行之有年的規定在過去信息溝通不充分的年代也許可以持續,但是現在的企業需要更有彈性的反應能力,誠如作者在前言說的這段話:大部分的模式和理論都試圖將職場去人性化,而且都成功了,結果人像機器般被壓出最大極限。但是人才從來不曾真正被當作資產體現在企業裡,照財務的語言來形容,都被費用化了,很多企業如果面臨人員成本過高時,當下可能就考慮用更年輕和更便宜的人力來進行取代,而作者更直指:若沒有人才資產,剩下的只有什麼也做不到的辦公室和設備,也就沒有企業


接下來這段話很直接:很多大型顧問公司提醒企業領導人關注的是,如何獲取競爭優勢? 如何提升股東價值? 如何提升利潤? 如何提升人力資源績效? 而企業領導人們卻很少問:「我的企業如何使生活更美好?」從藍海策略到應變策略,每一個策略都修正了前者的疏失,但卻又有了新的疏失,結果便是惡性循環,如同「減肥-復胖-更努力減肥-變得更胖」。如果企業繼續沿用過去制式的方式提供客戶服務和產品,套一句最近特別常聽到的話,估計很快就會被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的競爭者顛覆了。擬定策略的另一面代價就是:錯失機會。又因為顧問很喜歡用簡單的評量和選擇題來取代複雜的策略,因此諮詢顧問行業其實也面臨著服務越來越同質化,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挑戰,人人都能朗朗上口的服務項目,要怎麼做才能打動客戶買單呢?


特別是如果產業有了巨大的革新浪潮,各種技術和產品推陳出新時,企業其實並不能掌控市場需求,只能趕緊抓住機會迎合市場需求。從以前到現在,我們好不容易找到一些工具協助企業來預測未來,但是預測未來其實真不容易,如果設定的目標和方向又有了錯誤,那怎麼辦?我喜歡作者以下的這段話:目標不該是制定一個計劃來遵循,而是在快速變遷的世界中,能以公司競爭力與之應對的智慧,如此一來,當機會來時,員工就能辨別機會的好壞。全體員工對公司價值和能力、成功和沒成功的計畫、消費者需求及科技融入的了解,全是做出好決策的關鍵,一家公司內部必須知道這些,才能辨識出好的機會,以所知的基礎做決策,若能在企業內部讓大部分員工都能擴大所知基礎,讓員工理解並形成反應能力,我確信企業一定能應對市場上大部分的變化。


過去我因為希望更深入了解企業的運作,從金融業到了企業工作,然後又在積累了部分經驗後離開了企業轉身創業提供諮詢服務,更希望的是面向中小企業和創業者提供實務經驗,同時也想陪伴這些企業一起走過階段性的挑戰,增加我自身看事情的視角和實務處理能力。創業的初期我特別困惑於怎麼和客戶成為夥伴一起往前走,同時還要考慮怎麼讓自己的公司生存下去,因此我自己也還是向很多的前輩尋求諮詢,避免犯太多的錯誤。是的,過去的顧問行業基本上都被視為是高級人力服務業,我們只重視時間是否使用有效率,填寫了很多的工時表,計算著對客戶服務了多少小時要收多少費用,但是客戶面對無形的服務難道也用服務小時來認定嗎?在技術越來越進步的此刻,我希望自己能夠經歷諮詢服務行業的改革,讓這個古老的行業能夠藉由科技的進步和創新的想法,真正的讓人力發揮在有價值的思考和分析上,脫離人和機器同等地位的年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ourquoili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