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魚保羅之再次準確預測:德國勝************
今天中午讓媽媽把我餵飽後,下午又好好睡了一覺,儲備了今晚看球的良好體力。看球之前,我先去敦南誠品抱了一堆書回來,果然還是要到書店的現場去感受一下最近有哪些新書,博客來上根本沒法看到這些沒被推薦的書籍,如果不親自去翻翻看,可能就錯過一些我想看的書。回到本段正題,今天的球賽在我看來根本就是德國大小孩的練兵戰,這個平均年齡才24歲的團隊,扣掉了32歲的Klose(嗚嗚,他今天沒有出場),基本上都是20多歲的大小孩。今天的先發沒有Lham, Klose, Podoski,就是這些大小孩在玩,感覺教練Low好像在讓這些大小孩感受什麼是世界盃,對手烏拉圭則是拼了命的想要搶到第三名,雖然說一般的人可能不會記得世界盃誰是第三名,但是對於當下踢球的隊伍來說,如果因此就亂踢,那更不受歡迎了。所以很想表現的大小孩和很想得名的烏拉圭,打出了一場衝衝衝的季軍賽,好多的肢體衝突,不斷的在中場搶球,還好,最後章魚保羅維持其預測準確性,德國勝。明天要看冠軍之爭,我覺得西班牙腳法好,但是荷蘭運氣更好,而章魚保羅在本屆世界盃的預測是否能夠維持不敗地位呢?明天揭曉!
************************************************************
每次回台灣都需要整理一堆東西,積累了兩個月的信、雜誌等,今天在坐捷運的時候看著本期的商業週刊,其中談到了有越來越多的大陸企業開始併購日本企業,這讓我心中很有感觸,因此想來寫篇文章討論這個議題:如果老闆變成大陸人。
雖然我覺得台灣人很具有勇氣,能夠到世界各地去闖蕩做生意,但是這很多是源於自己當老闆,所以很敢拼。如果是我們這些上班族到大陸去工作,第一選擇幾乎都是以台商的公司為主,或是希望是外商派自己到大陸去工作,如果有一天這個外商變成了大陸公司,我們內心會產生什麼樣的感覺呢?顯然這個情形發生的時間點正逐漸逼近中。外派人員最常彼此討論的不外乎就是外派的福利,包含如擁有幾次的返台機票,在派駐地的住宿補貼、交通補貼、或甚至是其他福利等,自從2008年底的金融危機之後,重視勞力成本的台商製造業,幾乎都在思考如何降低外派人員數量,減少外派產生的費用,並且開始實施所謂的Local Hire制度,也就是在當地聘請非大陸員工,比如說已經在大陸定居的台灣人等。所以,對於做為一個外派人員來說,除了思考自己在公司扮演何種角色外,也必須考慮培養自己走出去的能力,既然說到走出去,就不能忽略大陸正逐漸成長的企業數量將遠遠超過台灣企業數量的事實,所以,我覺得早一步的去了解大陸的企業概況是有其必要性的。
雜誌中文章舉的例子大多數都是大陸企業購買日本企業的股權,或甚至進行併購。以我自己的主觀意識來說,第一個想到的問題就是,日本企業怎麼能適應大陸那種不拘小節的文化特質,說不拘小節還算是正面表述,因為一般大陸企業給人的印象很多都是產品品質低,甚至常常出現山寨版,這些和日本企業給人印象要求品質高,重視細節,是完全兩個極端。所以,為什麼這些日本企業還願意讓自己被大陸企業收購或投資呢?我覺得第一個重要的關鍵就是,中國是個快速成長的市場,日本企業可以選擇自己在市場打仗,也可以選擇和中國企業結盟。第二個關鍵在於很多的日本製造業出現了斷層,不僅是人才和技術上的斷層,還有缺乏以新視角開拓市場的能力,所以這些選擇被併購的日本企業多半都有資金危機的問題,又不一定能夠被日本的同業收購,所以乾脆選擇一個不一樣的作法,而中國企業成為日本除了歐美企業之外的新興選項。當然原來兩個不同民族之間的企業結合,一定會有很多的文化火花,這些火花不一定都能綻放出美好的煙火,有時候反而會造成大火,燒掉了原有的基礎,讓雙方都兩敗俱傷。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的是,未來將是我們這些在台灣成長的人面對這些衝擊。
過去有一些大陸企業希望能夠借鏡台灣成功的經驗,所以高薪聘請了一些經驗豐富的台灣人前去工作,而現在我們要認清楚的是,可能是很多剛畢業的台灣學生,要考慮自己是否除了在台灣企業中工作外,是否也能夠在大陸企業中找到工作?現在的這個疑問「如果老闆變成大陸人」,我會建議想要了解自己是否能夠面對這個命題的人作好下列幾項功課:
1. 花時間多從不同管道了解中國的企業資訊、社會資訊和經濟資訊。特別現在是網路世代,我們有很多方式可以了解中國,儘管只是第一步,也不應該偷懶。以下是我推薦的幾個中國的新聞網站,可以作為資訊的來源:
第一財經:http://www.yicai.com/index.html
2. 規劃一個中國之旅,比如世博之旅,或是想辦法拜訪自己在中國的友人,但是務必要抱持開放的態度。我可以百分之百的確信,一定會有很多讓人感到不愉快的地方,也會讓人常常想要抱怨,但是我們更應該發揮自己的特長,在抱怨中找到機會,利用這些機會發揮我們在台灣培養出來的軟實力。開放的態度能夠讓我們比較願意去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現象,而增加我們對中國的了解。
過去我去紐約旅遊的時候,發現美國境內各州人到了紐約就像到了他們心目中的世界大城,當我說起自己來自台灣時,可能對方只是回覆「喔,台灣阿,我聽過」,然後就沒法特別聊些什麼,因為他們對於紐約的認識程度遠超過對於世界其他各地的認識,卻不知道自己所用的很多電子產品幾乎都來自於台灣企業的代工生產。當時我心中有種很強烈的感觸是,在台灣的我們每天都會接收到有關美國、歐洲,甚至是日本的相關新聞,我們可能比美國的人民還了解他們的最新動態,因此現在只是要在我們吸收的資訊範圍增加中國,甚至是要稍稍提高比重。未來不一定每個人的老闆都變成大陸人,但是起碼我們要做好準備,了解這個對台灣的未來和我們的職業生涯有絕對影響力的大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