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在那熟悉的松山機場裡的小書店,它叫亞熱帶書店,每次只要從上海搭機回台灣,我一定在此貢獻一筆錢買些書回上海看,這次我選了這本「312號公路」,在中國,我們叫它31(發音「么」)2國道。
第一次聽到312國道,是來自在昆山的同學,2004年我第一次到中國看他時,同學在一個化妝品工廠裡當廠長,他請了一天假,帶我到蘇州工業園區繞了一圈,我們倆坐著摩的(將摩托車當做計程車)在酷熱的天氣下看著當時的鴻海工廠,後來我們繞到了312國道附近,同學咧著嘴跟我說,瞧,這個國道很重要的,從上海到蘇州的貨運就是沿著這條國道來的。我感覺作者齊先生應該也是在約2005年時經歷了這趟旅程,閱讀著齊先生的文字,彷彿跟著文字旅行起來,又回到當年我走過的這段路,齊先生不只是敘述他在這312號國道上看到的景象,在書中他刻意安排的幾個落腳處還有他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觀點,提供了我另外一個思考的角度,讓我覺得收穫非常豐富,以下就讓我一一道來吧!
作者齊先生雖然是個外國人,但已學習中文很多年了,整本書的文字用法可以看出作者本身對於中國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另外我覺得譯者的功力也很深厚,雖然只是淡淡的這麼寫著譯者的背景「翻譯過幾本書,年代已久不可考」,當我仔細的讀每段話時,還是會不禁對其翻譯文字的精準和確切讚嘆不已。這是我對這本書的第一個印象。
翻開書的內頁,我看著中國的地圖,忽然把我拉回到國中和高中時啃著中國地理背得死去活來的場景,連各省有什麼礦藏和鐵路都要背得一清二楚,當時社會上的風氣流傳著為什麼不以台灣的地理為主就好,後來好像課本就改版了,但是我卻深深慶幸自己曾經唸過的這些中國地理,儘管當時我們笑稱中國的地理是歷史,中國的歷史是神話,不可否認的,這些都是存在過的事實,而齊先生就以西方人的角度來介紹他看到的這些現代事實。312號國道的起點從上海開始,就在現在我所在的地方,一路經過江蘇、安徽、河南、陜西、甘肅到達最後在新疆的終點:霍爾果斯。
齊先生在河南時,特別安排去了一趟「愛滋村」,當他敘述起自己為了躲避中國政府的監視,穿越重重的障礙才能在朋友的協助下和這些愛滋村裡的人交談以獲得第一手資訊,讀到這裡時,我整個人打了冷顫,忽然害怕起自己在看這本書的當下是不是也會被監視起來,也許下次我必須要在家裡閱讀這類書籍,此時我才能深刻體會到,原來「自由」就在這一瞬間,我毋須害怕自己閱讀這些挖掘遭到當地政府刻意隱瞞的事實時,我是自由的。
齊先生在這趟行程走過了很多省份,從他的文字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現存中國最關鍵的幾個問題,第一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政策差異越來越大,也許在北京的胡錦濤想要關心地球暖化議題,但是山西省的大同市卻在想要怎麼多挖點煤來開展當地經濟,還有安徽省的農夫會希望自己能從辛苦種菜的轉變成做工的,起碼富裕一些,漸漸的農地就被政府用來當作招商的標的,原來能夠自給自足的中國農業轉為一個糧食進口國。
第二則是貧富不均的現象持續加劇,富有的人越來越富有,特別是沿海的城市和省份,但是越往內地越貧窮,而在這本書中常常聽到(或許應該說看到)各地人民說的話都是「我們要生活,我們只是要求生存」,富有的人也許已經去過了世界各地的大城市,但是對於中國內地的人來說,上海就是他們心目中的大城市,而這貧富兩者之間並不是包容,更多的是鄙視,也許某些暴富的人內心也鄙視著自己,所以外表就顯得更自大,這樣的中國好像盪鞦韆,往前盪得高,往後也盪得高,這前後之間總有個極限,何時會來臨呢?
我對這本書最深的印象是當齊先生用西方人的眼和心來看中國的點滴時,他一方面對英國曾經以鴉片來弱化中國而覺得抱歉,另一方面卻也覺得中國的儒家文化是導致中國在每次有機會可以轉變時的絆腳石。書中有個觀點很有意思,我們自己可能都不曾想過,那就是為什麼中國每次戰爭之後都要統一呢?如果是歐洲在戰爭之後,可能就會分別獨立成幾個國家互相牽絆,只有大中國總是以統一為中心思想,也因此而流傳了五千年的歷史。是好,是壞,或是想要更深入了解齊先生到底在書中如何更深刻的闡述他的觀點,我們最好拿起這本書讀一次。我覺得讀這本書很過癮,雖然偶爾會感到有點害怕,但是這是一本有意思的書,只是下次我還是帶回台灣放在家裡好了。
留言列表